你们那有什么关于槟榔的习俗?

2022-11-01 综合百科 0阅读 投稿:佚名
最佳答案回答1:“养妻活崽,柴米油盐,待人接客,槟榔得有”,这是我们湖南地区的一句俗语。虽然食槟榔的习俗目前在我们湖南较为普遍,但槟榔在早前并非唾手可得。“槟榔价昂,且少出售”,一直到民国,槟榔都属不易获得之物。流传千年至今,除了上述的“食俗”,槟榔在我们南方人的婚礼、待客、祭祀、消瘴...

回答1:
“养妻活崽,柴米油盐,待人接客,槟榔得有”,这是我们湖南地区的一句俗语。虽然食槟榔的习俗目前在我们湖南较为普遍,但槟榔在早前并非唾手可得。“槟榔价昂,且少出售”,一直到民国,槟榔都属不易获得之物。

流传千年至今,除了上述的“食俗”,槟榔在我们南方人的婚礼、待客、祭祀、消瘴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。槟榔既是婚礼中重要的信物,也因“宾临吉祥”的谐音被用来待客,又见于祖先和神灵的祭祀,还能辟秽除瘴,行气利水,杀虫消积。总的来说,槟榔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回答2:
食槟榔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啦,随着技术的进步,现在有了各种加工好的不同口味槟榔,非常方便。不过在古代那会,槟榔的吃法也是很特别,看过南宋时期的地理学家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·食槟榔》中的记录,大概就是:南宋时期,福建、四川和广东人都喜欢食用槟榔,每当有客人前来拜访当地人,当地人用来招待客人的不是茶水,而是槟榔,那时候他们吃槟榔的方法是先用刀将槟榔切分,把清水、蚬壳压成的粉放在蒌叶上调和成糊状,再用蒌叶包裹切好的槟榔放入嘴里嚼,这时嘴里的汁液是赤红色的,这口汁液是不能下咽的,必须吐出来。嚼着嚼着,脸上就会出现潮红,身上会微微发汗,这就是“醉槟榔”。另外有记录说,在广州地区,有的人还会在上述吃法的基础上,加入丁香、桂花和三赖子这一类的香料一同咀嚼。这种食用方法也被人称为“香药槟榔”。

直至今日,在湘潭地区,还有“吊吊手,街上走,嚼槟榔,交朋友。”“拜年不敢当,进来吃槟榔。”的说法,很多人见面的时候递上槟榔表达情谊。可见一颗小小的槟榔,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吃法,也衍生出不同的槟榔文化,但不可否认的是,槟榔一直都是社交担当呢。

回答3:
海南地区很多人都听过,“无槟榔不成礼,无槟榔不成婚”。槟榔在黎族儿女的婚俗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。当地县志记载:“土人重此物,待人以为信,婚姻以为定。”也就是说,槟榔可以作为青年男女定情和订婚的信物,这是黎族居住地区流行的一种习俗。

在海南省黎族人的传统婚嫁礼俗中,提亲时,男方会挑一个好日子,媒人则带着槟榔等聘礼上门,如果女方答应了,就会收下聘礼,表明接受亲事。婚后,新郎去拜见岳父岳母,也要备槟榔,双方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新郎给岳父岳母敬上槟榔。对前来相见的岳父家长辈亲人,新郎也要一一捧敬槟榔。

其实不只是我国海南地区的婚俗与槟榔有关,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也常用槟榔承载浪漫。听说在泰国,男方会将25颗槟榔果盛在银制的大碗里,作为彩礼赠送给女方,这在当地被称为“龛玛花”。在马来西亚,马来文中pinang(槟榔核)有求婚的意思;sireh(槟榔叶)可用来表示已达适婚年龄的年轻女孩;Khan mak(一盆槟榔核)也代表了婚礼之意。

回答4:
不知道湖南的朋友有听过长沙“八大怪”这个词不,指的是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两岸地区出现的八种独特的民风民俗。而湖南人吃槟榔就是其中的习俗之一,之所以怪,是因为湖南槟榔是经过深加工的槟榔干,看着像木头一样。人们经常说着“嘴里嚼着木头块,槟榔满街当菜卖”,这也说明了湖南人民对于槟榔的喜爱。

听老一辈的人说,湖南人开始吃槟榔大概是在明清之际。传说明末清初战乱,当时的湘潭在南明与清廷的厮杀中,横尸遍野,尸骨堆积如山,瘟疫肆虐,有一高僧收白骨以嚼槟榔避秽,自此坊间开始盛行嚼槟榔之风,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槟榔习俗。

例如,湖南人的婚宴酒席上除了喜糖、美酒、佳肴外,还有一样必不可少,那就是槟榔。你肯定听过《采槟榔》这首湖南民歌,“少年郎,采槟榔,小妹妹提篮抬头望。”;另外,在湖南,槟榔算得上社交必备。朋友间互递槟榔是友谊,给客人递槟榔是热情,这也算是湖南人之间一份心照不宣的默契吧。

回答5:
中国国内很多地方都是吃槟榔的,但因为各个地区文化背景不尽相同,槟榔流传到各地,再融入本土文化,最终在槟榔的食用、民俗文化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。就拿海南那边来说吧,在黎族人的生活中,槟榔是最基本的待客之物,也是亲朋好友间用来交流感情的纽带。一首流传千年的《食槟榔》记录了东坡先生当时吃槟榔奇妙的感受,由此可见,以槟榔待客,正是从千百年前传承至今的黎族礼节,早已成为我们黎族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传统。

不仅是待客礼仪这方面,黎族还有一个习俗,就是提亲时男方会将槟榔包好送到女方家,如果女方家接了,就代表接受了这门亲事。

声明:三明百科 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我们删除